资金大笔流入ETF,股市却接连下跌,到底怎么回事?
11月18日在《证券时报》上有一篇文章《中证A500ETF成香饽饽 一周净流入资金超300亿元》,里面提到了一组数据:从ETF市场(包括被动指数型、QDII股票型)资金流向看,上周共有15只ETF净流入额超过10亿元,其中有11只为中证A500ETF,合计净流入额为319.85亿元。南方中证A500ETF、摩根中证A500ETF净流入额居前,分别为43.38亿元、42.4亿元。除中证A500ETF外,仅有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工银上证科创板50ETF、华夏恒生科技ETF、华安创业板50ETF等4只基金净流入超10亿元。
这边显示数据是资金在大笔流入,可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上周股市表现却很不好,一周时间内已经从3500点附近滑落到3300点附近了。这就让很多人特别费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资金流入,一边股市下跌的异常现象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搞清楚文章中说的资金流入是什么意思。文章中还有一句话“10只中证A500ETF最新规模合计1179.45亿元,其中国泰中证A500ETF规模最大,为243.97亿元;景顺长城中证A500ETF、招商中证A500ETF、富国中证A500ETF、摩根中证A500ETF和南方中证A500ETF最新规模也均逾百亿元。”
我们知道首批的A500ETF发行规模都是20亿元,现在总规模已经达到1100亿元以上,规模扩大数倍,很显然这是钱多了,所以记者写的资金流入指的是大量资金申购了ETF基金。只不过ETF基金是非常特殊的基金,它们的申购和赎回是通过一篮子股票转换进行的。如果想申购ETF基金,需要先按照权重从市场上买入一篮子股票,然后向基金公司申请转换成ETF份额。赎回的时候则是将手里的ETF份额向基金公司申请转换为一篮子股票,然后在二级市场上卖出。
于是就产生了ETF基金独特的套利机制,当二级市场上基金的价格高于基金净值的时候,会有大量的资金买入相应的一篮子股票,再转换为基金份额然后在市场上抛售赚取差价。反之,当二级市场上基金的价格高于基金净值的时候,会有大量资金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基金,然后转换为一篮子股票,在二级市场抛售。
我们以科创50ETF为例,10月8日当天这个基金涨停,但是该基金的净值大约只上涨了13%左右,这中间就出现了巨大的差值。于是会触发套利,可以买入一篮子股票然后转换为基金份额抛出获利。
大多数人理解的资金流入,是从我们平时炒股的时候看软件得到的信息来的。我们经常会在各种股票软件上看到某个股票主力资金净流入多少,超大单净流入多少,大单流入多少等等数据。很多人也是在以这些资金的流入数量判断是不是有机构在介入,以及是不是股价可能上涨。但是这种用资金流向来分析数据是存在瑕疵的,因为这一指标的设计原理就决定了。
股票软件在进行统计的时候,首先会人为确定分类标准,比如可以把单笔超过50万股的称为主力,单笔超过20万股的称为超大单,单笔超过10万股的称为大单等等。而另外一个软件在设计的时候,很可能会把单笔超过100万股的称为主力,把单笔超过50万股的称为超大单,单笔超过20万股的称为大单。同样是一天的交易,假设某个股票当天有1笔100万股的成交,3笔50万股的成交,5笔20万股的成交,10笔10万股的成交。在这两个不同的软件进行统计的时候,第一个软件就会统计成主力买入250万股,超大单买入100万股,大单买入100万股。而第二个软件会统计成主力买入100万股,超大单买入150万股,大单买入100万股。两者差异巨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的股票软件显示的资金流入流出的情况不一样,这是软件设计算法决定的。
回到上一周的ETF情况,以南方中证A500ETF为例。从买卖资金流向来说,毫无疑问资金是流出的,也就是卖出的资金比较多,买入的资金 比较少,所以价格出现了下跌。但是我们从最近一段时间这个ETF日内的走势图上就可以发现,代表实时净值变化的紫色的IOPV线大多数时候都处于白色的价格走势线的下方,这就意味着基金的净值是低于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成交价格的。当这个差值大于基金申购赎回的费用和买卖手续费的时候,套利空间就出现了。
于是就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入一篮子股票,然后再申请转换为基金的份额,接着直接卖出基金赚取差价。这一操作造成的结果就是从基金的整体规模上看,因为接受了机构资金的申购从而导致规模增加,这就是记者在文章中写到的资金流入。而从二级市场交易情况来看,当机构将一篮子股票转换为基金份额之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都是马上大笔卖出的。于是ETF基金的价格就会被砸了,同时股票软件会统计成资金在流出。
这就形成了现在大家看了一头雾水的情况,一边媒体发文章说资金密集流入ETF,一边看着这些基金里面统计的结果是机构一直在大手笔卖出。其实记者说资金流入没错,但是散户看上去资金在流出也没错,只是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样罢了。
下一篇:没有了